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行程规划 行程规划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_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400字作文
zmhk 2024-04-23 人已围观
简介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_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400字作文 非常感谢大家对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1.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
非常感谢大家对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
1.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是什么?
2.求河南龙门石窟的介绍
3.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是什么?
龙门石窟的历史: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碑刻题记2860余品,有古碑林之称。代表作:“龙门二十品”、龙门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求河南龙门石窟的介绍
龙门石窟,一个佛教洞窟复杂位于城南13公里处洛阳在中国的河南省,形成了一些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最显著和精致的表示。这些石窟始建于公元 493 年,历时大约五个世纪,连同里面雕刻的雕像和铭文,为了解北魏晚期和唐朝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环境提供了一个窗口期间。溶洞被雕刻在龙门山和象山陡峭的石灰岩峭壁上,相望一公里,形成了伊河流经的山谷。该遗址外观为天然门,历史上称为伊阙或“伊河门”。在皇帝杨的的隋朝建立一个帝国的宫殿在洛阳在其南大门7世纪CE对准现场的悬崖开始,名龙门或“龙门”投入使用(龙担任的皇帝权力的象征)。
布局
现场的崖壁上共刻有石窟、壁龛2300余座,佛像10万尊,大小从几厘米到17米多不等,碑刻2800多处,是中国最大的此类建筑群。大多数洞穴雕刻在伊河西侧的龙门山上。那里的石窟和壁龛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于在远处观看时,它们使悬崖表面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蜂窝状外观。西侧的石窟用于祭祀死者,而东侧的象山石窟则是各派僧人的聚集地。
现场的悬崖峭壁上雕刻了2300个石窟和壁龛,10万尊佛像和2800多个铭文。
社会的反思
在偏远的山坡上雕刻石窟作为佛教寺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做法c。公元前 3 世纪。佛教随着石窟雕刻的实践,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影响了公元5世纪中叶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附近云冈佛教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云冈石窟的雕刻功臣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转而在龙门开凿石窟。
古阳洞最古老的石窟中,许多塑像都是跟随孝文帝到洛阳的皇室成员发誓要建造的。洞内有1000多个壁龛和800多块铭文,是龙门最丰富的洞窟之一,反映了北魏晚期的雕刻和文字风格。中央释迦牟尼佛像两尊菩萨(修道者),面色阴沉,身形纤细,与早年云冈的宽肩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固阳洞内附在雕像上的铭文包括被指定为北魏书法典型形式的 20 个铭文中的 19 个,对于确定每件作品的起源至关重要。
北魏灭亡后(公元 535 年),石窟雕刻放缓,直到唐朝(公元 618 年)的形成——这是一个以重要文化成就为标志的稳定繁荣时期的开始。在此期间,北魏的苦行风格让位于写实、戏剧和错综复杂的风格,龙门60%左右的石窟都是这种风格形成的。其中最大最壮观的当属奉贤寺洞。雕刻在后壁的中央洞内一尊巨大的毗卢遮那佛像,因其静逸优雅,微微笑,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毗卢遮那像的两侧是一组弟子和菩萨,还有一组雕刻在侧壁上的天王和守护者,形成一个半圆形。鉴于每座雕像都有明显不同但同样富有表现力的个性,站在群体的中心,面对佛陀,是一种真正令人敬畏的体验。该石窟于公元 675 年完工,是由高宗皇帝和武则天皇后(中国第一个在位的皇后)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而捐赠的。
通过为那些有足够财力的人提供供奉佛像的能力,以将功德传给指定的受益人,通常是皇帝或父母,龙门的雕像艺术最终达到了精神目的。这些人物的赞助人代表了广泛的社会阶层——皇室、宫廷官员、军事将领、僧侣、修女、工匠、外行——其中许多人在捐赠时附有铭文,描述了他们制作委托的动机和方法。通过选择图像的主题和风格,并通过铭文传达他们的故事,古代捐赠者留下了一个千年前该地区社会的生动写照。
著名的洞穴
除了固阳洞和奉贤寺洞外,还有几处特别值得一提。北魏迁都洛阳后不久雕刻的宾阳三窟(北、中、南),是玄武帝为纪念其父孝文帝、母文昭皇后而赠的。与固阳洞中的人物不同,宾阳洞中的人物是早期的北魏风格,与云冈石窟中的人物风格更接近。药房洞的工作始于北魏和唐朝之间的时期,包括雕刻 140 份唐代医方——从霍乱到癔病的实用疗法。这些疗法在公元 10 世纪传播到日本,揭示了医学科学 到了唐朝才有所进步。
万佛洞是在奉贤寺建成后不久完成的,是为纪念高宗皇帝和武则天皇后而建造的,据称有 15,000 尊小型坐佛像,雕刻在覆盖数壁的小壁龛的巨大网格中。洞穴的主要赞助人包括一位女性宫廷官员和一位宫廷小教堂修女。东侧最大的石窟——观景寺洞,与许多其他大型石窟不同,没有成群的大型佛像雕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真人大小的罗汉(那些在通往觉悟的道路上走得很远的人)围绕着洞穴的周边延伸,每个罗汉都有独特的表情,以其他唐朝发现的令人回味和高度详细的风格雕刻时代石窟。
保存
人们只能想象唐代龙门石窟的辉煌,成千上万的新近完成的雕刻被涂上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不幸的是,一些自然和人类的力量已经削弱了,尽管在许多情况下并没有被摧毁,原始艺术家的意图。造成损坏的自然原因包括酸雨腐蚀、风暴露造成的磨损以及石灰石的自然裂缝,植物生长和渗水加剧了这种裂缝。
尽管有证据表明雕像的破坏在公元 13 世纪已经开始发生,但在公元 20 世纪初发生了大规模的抢劫。抢劫者将较大人物或整个较小人物的头和手交给北京和西安的艺术品经销商,后者又将它们卖给外国艺术品收藏家和博物馆。该遗址的修复工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公元 1971 年奉贤寺洞的整修工作。为了防止倒塌和水灾,雕像被加固,恢复了原有的排水渠道,在石窟上方建造了屋顶,并为雕像添加了防水材料。2000 年,该遗址被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如同历代朝圣者到龙门拜佛或供奉佛像一样,这些石窟让现代游客有机会更接近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并站在惊叹于人类的能力和决心。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坐落于素称“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南北长达1公里。这里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形如门阙,故古称伊阙。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已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之称始于隋,中经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仍然沿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建石窟。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400余年。其间,以北魏和唐代为两大造像高潮,历时近150年。其他朝代只是零星开凿,且规模较小。龙门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多座。在整个石窟中,北魏造像约占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等;唐代造像几乎占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西山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奉先寺大像龛、万佛洞、极南洞和东山擂鼓台三洞、看经寺、高平郡王洞、千手千眼像龛、二莲花洞等。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元5-1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厚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风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石窟艺术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应当受到全人类的重视和保护。1961年,龙门石窟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 龙门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典型的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时代继大同云冈石窟之后开辟的又一处国家级的佛教圣地。由于龙门石窟开凿于中古时期多数封建王朝的都下近畿,是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高级官吏祈福穰灾、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以说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封建国家政治色彩。与其说云冈石窟的一些造像盖有“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之意,那么龙门石窟的不少大型洞窟雕刻则是把封建政权披上宗教的外衣,从宫廷移到了佛场。如古阳洞、宾阳三洞、皇甫公窟、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极南洞、高平郡王洞等,都是为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祈福之所。也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直接参与,才能不惜人力、物力营造出如此规模宏伟而璀璨绚烂的洞窟。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嬗变,不仅反映了公元5~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而且因与众多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也在某些侧面披露了当时的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龙门石窟这一突出的特征是其它石窟无法匹敌的。 二、龙门石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时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龙门石窟的造像,丰富多彩、姿态各异。计有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龙八部护法像、佛传故事像、经变故事像、供养人像等。造像组合布局,适度得体、和谐优美;佛及菩萨、弟子等形象的塑造,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刀法运用娴熟流畅,可谓独具匠心、不拘一格。龙门石窟的装饰艺术形式多样,琳琅满目、华贵富丽。藻井由莲花宝盖外绕天衣飘动、裙带当风的供养天人和伎乐天人构成;佛、菩萨的身光、头光,或为火焰纹、或为莲花坐佛、或为伎乐天人等;窟额、龛楣有尖拱、圆拱、盝形、屋形等式样,其上或饰宝相花、忍冬、卷草纹和帷幕、华绳,或雕铺首、金翅鸟、升龙、摩尼宝珠,甚至有的还雕饰供养天人、伎乐天人以及佛传故事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北魏和唐代佛教盛期的高度艺术水平,堪称中国历史上繁荣时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三、 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是一部涵盖多种学科的“石史” 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多达2840余块,凡30多万字。其数量之多,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诸石窟寺中居首位,故有“古碑林”之美誉。其内容主要是出资营造石窟功德主的发愿文,即造像铭记,也有一部分是历代帝王、文人学士等游览龙门留下的题刻 .Mч。Waч.| 回答采纳率:21.8% 2009-03-08 18:25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伊河岸边的龙门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工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在2100多个窟中,今存佛像10万多尊,题记碑刻3600余品,佛塔40余座。
龙门石窟开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88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余年之久.这些石窟雕饰奇伟,冠于当世,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旅游须知:参观龙门石窟最好上午去。因上午阳光直照石窟西山,光线充足。便于游人照相摄影。
古阳洞 在龙门山(西山)南部。窟内两壁镌有三列佛龛,其拱额和佛像背光精巧富丽,图案纹饰丰富多彩。供养人像姿态虔诚持重,生动逼真,有运动感。刻品琳琅满目,洞窟内的造像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所谓"龙门20品”,19品即在此洞窟内。
宾阳洞 在龙门山(西山)北部。共三洞,中洞为北魏景明元年开凿,主佛释迦牟尼和两个弟子、菩萨,面相清瘦略长,衣纹折迭规整而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色。宾阳中洞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洞顶雕莲花宝盖和十个迎风飘逸的伎乐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四层。
莲花洞 在龙门山(西山),建于北魏晚期,主佛释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两手已损毁,但仍能看出双手前伸,右边迦叶手持锡杖,可能为“释迦乞食像”。洞中佛龛较多,有尖拱、楣歌功颂德和屋檐拱,有璎珞、帷草帽和华绳,又有云纹、卷草纹和几何图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刻工精细,富于变化。窟顶镌刻有一大莲花,其旁的高浮雕大型飞天,更是婀娜多姿,优雅传神。
药方洞 在龙门山(西山)北部。开创于北魏晚期,建成于唐代武则天时,历时约200年。洞内有主佛、弟子、菩萨和洞外的力士,八角莲柱,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造像的较大洞窟.洞口两侧所刻治疗痢疾、反胃、心疼、消渴、温疫等140余种痢疾的药方,为唐初作品。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
相传,禹辟伊阙后,水流湍急,游息在孟津(今洛阳下辖县)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想要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留一道黑疤。此为?鲤跃龙门?。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即现在龙门石窟所在。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今天关于“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下一篇:太平洋汉海海底世界门票